11月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中央美术学院、徐万茂美堉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华茂美术馆共同承办的“中国丝网版画40年”在宁波华茂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并开展学术研讨会“四十年再出发:重思丝网版画的叙事与定位”。
展览“中国丝网版画40年”从全国各专业艺术院校及版画博物馆中收集和甄选了200余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代表性作品。以时间为轴,从世界性的文化脉络与社会发展的交织中,展示丝网版画的独特发展轨迹,并展现了艺术家对丝网版画题材的选择和技术实验及风格的探索路径,整体上反映了艺术家们40年来不同时段的精神追求。此外,展览融入中国丝网版画发展亲历者、见证者的口述访谈视频、丝网印刷发展历史的动画演示,以及重要历史文献等多维度的展示,全面呈现中国丝网版画40年来的发展历程。

薪火相传:丝网版画的四十年求索
展览清晰勾勒出中国丝网版画从1979年的微光初现,到八九十年代汇聚成潮,再到21世纪以来繁荣生长的完整图景,标记并汇聚了中国丝网版画史坐标上的重要节点及作品,共展出作品近两百件,并通过展览的三大板块——1979年-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初,2000年代初至今——对应着丝网版画发展的三个时空线索:从“丝网版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中国学院系统中的真正落地,并完成从技术移植到话语自主的初始阶段”,到“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国内外艺术养分,转向艺术语言的独立与深化探索”,直至“中国丝网版画在多元化的实践与开放性拓展中,形成独特的表达维度”。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主任宋光智表示:“此次展览既是对中国丝网版画四十年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与回顾,更是站在丰厚历史积淀之上,对其未来前景的积极展望。作为改革开放后引入中国的新兴艺术媒介,中国丝网版画的四十年,是与中国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同频共振的四十年。”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主任祝彦春表示:“值中国丝网版画40余载的关键节点,我们试图借助回顾与梳理的契机呈现中国传统漏印与丝网版画文脉的逻辑内涵,从探究技术演进与流变中拓宽文化视野。”
一座城市的文化活力,既植根于历史传承,也离不开艺术的持续滋养。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应林辉表示:“宁波市鄞州区作为‘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中国书法之乡’,近年来持续推动艺术机构多元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好桥梁与纽带作用,致力于优化艺术生态,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将宁波打造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文化高地。”
华茂集团董事长助理,华茂集团艺术品收藏负责人,华茂社会事务发展委员会委员、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钰程介绍道:“多年来,华茂集团围绕版画而展开的收藏与实践,始终致力于打破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壁垒。我们以847件跨越百年的版画作品、文献与实物史料为基石,逐步建立起涵盖地域脉络与关键个案的收藏体系,力求构建一幅具有华茂学术视角的中国近现代版画发展图景。更重要的是,它们融入进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中,从展墙上的静态画面,走向观众手中可触摸、可共创的生动体验。”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朱尽晖表示:“此次展览来到华茂美术馆,来到华茂学校,就是希望能把高雅艺术带到基础教育。我们期待展览给我们带来的是未来如何塑造人,如何用美的方式引导我们向前行,去认识生活,去发现生活,去无愧这个伟大的时代和美好的生活。”

同日下午,题为“四十年再出发:重思丝网版画的叙事与定位”的展览学术研讨会在华茂美术馆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价值重估与历史定位”“内驱动力与观念生成——社会变迁与艺术创作的互动机制”两大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根脉相承:华茂馆藏版画的时空回响
据悉,版画艺术在宁波有着深厚的渊源。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珍藏的一张《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展览会广告及签名》,正是“第二届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流动展览——宁波站的展览海报。作为当时以杭州为中心的江浙新兴木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就承接了包括该展在内的多项全国性巡展,并涌现出陈珂田、俞沙丁等一批优秀版画艺术家。他们不仅积极探索个人版画语言方面的风格创新,也踊跃投身于版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为我国版画队伍的发展壮大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延续这一传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亦收藏有广军、张桂林、陈聿强等艺术家的丝网版画作品——他们几乎是中国丝网版画的奠基一代。正因如此,本次“中国丝网版画40年”展览由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和华茂美术馆承办,不仅是对地方文脉的回应,更是一种具有坚实根基的历史延续。
自1990年以来,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逐步构建起涵盖中西油画、中国书画、中西版画、雕塑艺术、建筑艺术、音乐艺术、非遗工美等七大版块的收藏体系。其中,“中西版画”板块目前共收藏有中外版画作品、版画文献及相关实物史料847件(套),着重以中国现代版画史发展脉络为线索,时间跨度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兴木刻”初创至今,整体收藏呈现出鲜明的代表性、在地性及专题性。在专题性版画收藏中,华茂关注版画发展的地域性差异,注重对宁波乃至浙江籍版画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专题性收藏,并围绕“新兴木刻”运动,对该运动产生深刻影响的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作品,参与运动的重要版画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运动演进过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作品,进行系统性的收藏。

基于这一系统收藏,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先后策划“MoAE馆藏及学术研究系列展:观念的演化”等展览,联动馆藏与三十余位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展开跨越代际的对话;华茂美术馆亦曾推出“一见悦目再见倾心——华茂美术馆版画展示季”,梳理中国版画八十余年发展轨迹。馆藏作品还曾受邀参展“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海美术馆,2025)、“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何香凝美术馆,2025)等重要展览,持续拓展学术影响力。在公共教育层面,博物馆围绕版画艺术开发了木版、丝网、明胶等多种媒介的系统课程,兼顾专业与趣味,吸引全龄段观众参与,使传统版画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动体验,践行“社会美育大课堂”的使命。

四十年,足以完成一场从技术制版到精神表达的漫长试印,但艺术的创造,永不封版。面向未来,“中国丝网版画40年”华茂站期冀成为新的出发点,让作品与观众、历史与当下在这里相遇对话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