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铸魂育人。回望历史,向海则兴,背海则衰。航运,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放眼当下,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启示我们造船业和航运业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数百年来在船舶工业中涌现的杰出科技人才及其背后的伟大精神,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江沪地区地处长江下游,同时作为东部沿海的重要省市,是回望和展望中国古今船舶业的重要地域。
为深入了解江苏、上海地区百年造船业的发展历程,探究造船业在技术革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南京师范大学 “东风万里照艨艟” 调研团于 7 月 18 日至 8 月 15 日期间,走进多地博物馆开展走访调查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资料查阅以及与专家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造船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7 月 18 日,调研团首站来到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这里作为 600 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期大规模造船基地的遗址,留存着诸多珍贵遗迹。团队成员仔细观察了保存至今的船坞、造船设施等,通过遗址博物馆内丰富的文物展示与详实的史料记载,深入了解到明代宝船建造的宏大场景、精湛工艺以及当时在世界造船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些宝贵的历史遗迹,不仅让成员们感受到古代造船业的辉煌,更引发了对传统造船技艺传承与演变的深入思考。
7 月 23 日,团队前往江阴扬子江造船厂原址(江阴船厂公园)。公园内陈列着不同时期的造船设备、船舶模型,生动展现了近现代以来江阴地区造船业从起步到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成员们通过与公园内的退休老船工交流,获取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深入了解到在时代变迁中,当地造船企业如何克服困难、不断创新,逐步实现从传统手工造船向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转变。
8 月 4 日,调研团走进海军 101 工厂军舰博物馆。馆内丰富的藏品与详实的史料,集中展示了我国海军舰艇制造从仿制到自主研发、从技术引进到创新突破的艰辛历程。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深入了解了我国海军装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深刻认识到造船业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及背后蕴含的科技创新与民族精神。
8 月 12 日,团队来到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这里汇聚了众多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传统舟船,成员们通过实地参观、观看传统造船技艺演示,深入了解了江南地区独特的舟船文化及其与当地生活、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文化馆内丰富的实物展品与图文资料,让成员们对民间造船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为研究造船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
8 月 15 日,调研团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船舶工业文物史料展进行了最后一站的调研。展览通过大量文物、模型、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系统地展示了上海地区自近代以来在船舶工业领域的开拓与发展。成员们深入研究了上海作为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在船舶制造技术引进、产业升级以及在国际航运市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我国近现代造船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通过此次多地博物馆的走访调查,调研团不仅深入了解了江苏、上海地区百年造船业在技术、文化、产业等多方面的发展历程,更深刻认识到造船业作为国家工业实力与海洋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团队成员表示,将对此次调研所获取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进一步推动造船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重要产业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